教学科组历史科组动态

我校历史教师深度参与2023年广东省教研院“走进粤东西北(汕尾)教研帮扶活动”

时间:2023年4月30日 作者:历史科组 浏览:

2023425日至27日,广东省教研院主办、汕尾市教育局与陆丰市教育局共同承办的广东省教研院走进粤东西北(汕尾)线下教研帮扶活动高中历史专场顺利举行。各位专家教师相聚在陆丰市龙山中学(新校区)激荡思维,探幽穷赜,深度交流

参加本次教研帮扶活动的人员有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中学历史教研员陈家运老师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历史教研员周晓楠老师、深圳科学高中李小锋老师、汕尾市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明松朋老师、陆丰市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袁小省老师、陆河县教师发展中心历史教研员陈汉波老师以及来自汕尾市各区县的历史教师。

本次教研帮扶活动以大单元教学为依托,以课例研究为抓手,以同课异构、课例研讨、专家讲座专家点评、成果交流等形式探讨深化落实“教学评一体化”视阈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路径,推动历史教师践行新课程、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师素养水平,推动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助力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磨砺以须:研讨磨课

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本着全力打造一堂好课的原则,在陈家运老师的组织下,明松朋老师的主持下,先后于422日、425日分别进行了线上集体备课活动和线下磨课活动。授课教师依次说课,与会老师分组研讨之后与会专家和老师先后点评并提出指导意见。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科组长张仁庆老师认为何玉琼老师的设计重点突出,重点着墨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以“人、城市、世界”贯通,具有层次性;李小锋老师的设计打破单元设计,体现了深圳历史教师团队的水平与能力,同时选材经典。最后,他提出困惑:如何在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使用大单元主题教学、教材内容如何深度挖掘?

华大实验陈老师分享了小组感想:大单元教学立足于课标,因此要深入解读课标;结合学情,要有知识的积淀;结合教师教情,依托集体力量完成;解读单元标题,梳理内在结构。

陆河中学彭丽明老师针对李小锋老师的说课谈了看法:大单元教学有利于解决教材容量大的问题,必要时可进行跨单元整合;以“人的解放”为主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为下一单元的教学铺垫。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术依据和教学主题如何获取?

针对如何提炼学术依据和教学主题,周晓楠老师强调主题的提炼要立足教材,关注学情,尤其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素养薄弱之处,并分享了几点做法:关注研究综述,对问题有整体学理判断;关注网络公众号;关注概览类读物;读书过程中将学术观点转变为教学主题。

陈家运老师针对与会老师对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困惑,做了针对性发言。他从专题、主题、单元的差异入手,强调:专题具有知识属性倾向,主题具有价值引领、实践属性,单元则更具组织属性,专题中可有多个主题,大单元教学要重整教材,在大单元教学中,老师是课程的设计者。在大主题的引领下,设计大任务,通过创设情境使“主题情境化”,以小切口的方式突破任务,而非多线程突破任务。例如,可从城市化的视角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此外,陈老师还针对如何提炼大概念和单元教学主题进行了指导,也提醒老师们课堂是学生素养达成的依托,老师需转变观念,相信学生,将课堂还给学生,积极落实新课改理念,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会后,两位上课老师根据专家与各位老师的意见进一步调整了教学设计。

 

二、及锋而试:同课异构

426日上午,汕尾市龙山中学何玉琼老师和深圳科学高中李小锋老师以《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展开了同课异构活动。

何玉琼老师将课堂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自主梳理本课基础知识,教师展示典型案例,学生以分组讨论形式予以解读,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认知程度,充分诠释与落实了生本课堂的理念;第二部分分别从人、城市、世界的视角引导学生解读工业革命的影响。何老师以诙谐的语言、亲和的教态,启发学生思维,突破课堂核心问题。

李小锋老师以“近代人的解放”为大单元主题,基于大任务,创设学习情境、学术情境和生活情境,深入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新课改理念,将本课分成三个教学要目,分别是:科技变革催生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下人的有限解放;自由王国构想中人的解放。第一个教学要目中设计两个学生活动环节:活动一,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工业革命定义与影响的表述,找出定义与影响描述的角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区别与联系;活动二,学生通观教材,完善表格,在唯物史观指导下提出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科学结论并予以阐释。第二个教学要目以学生分组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学生在拿到任务单后,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研讨,在展示环节,学生依托“学生活动评价量规表”展开生生互评,教师则抓住课堂生成性问题予以引导,制造认知冲突,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第三个教学要目的学生活动是:通过解读原典,认识共产主义和“人的解放”的表现;通过解读知识结构图,理解工业革命在人的解放历程中的地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形成通识,达成通感。

课后,在明松朋老师的主持下与会老师开展了评课活动。

华南师大附属中学历史科组长张仁庆老师认为,李小锋老师在引导学生课前预习时指向清晰、落实基础,体现深度思维;材料选择精当,问题设计有剃度,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澎湃中学陈文浩老师认为,李老师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成教学目标和主题,让人震撼;注重落实历史学科思维,课堂凝聚力精到。周丽梅老师认为,何老师学案式教学,生动地体现了生本课堂理念。李老师的大单元教学有利于为下一节课、下一单元的教学作铺垫,为“教学评一体化”的生本课堂如何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符合黄牧航教授提出的一堂课应当“简洁、精要、开放、生成”的要求。陆河中学历史科组长危波老师认为两位老师都注重知识的结构化和情境创设,落实了陈家运老师提出的“主题情境化”的要求。李小锋老师的课例模式可仿、可学,具推广价值。

袁小省老师认为,李小锋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堂精彩的课例,他在读懂、读透课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全员参与,将对知识的记忆转变为对知识的理解、对历史史实的深度思考,全面落实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是一堂可模仿、应模仿的课例。明松朋老师认为好课是老师研究出来的,一堂好课体现的是老师的敬业精神。

周晓楠老师提出,何老师为学生提供样本进行评价,有利于思维的可视化与外显化。他强调“教学评一体化”的中心是“学”,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学生参与的质量和学生的表达。针对学习任务的呈现与表述,他提出应该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任务设计情境化;任务表述精准化;任务活动标准化、规则化。他高度肯定龙山中学学生的高素养,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应该给学生更高的阶梯,助力成长。

 

         三、进而有为:专题讲座

426日下午,周晓楠老师给与会老师作了题为《基于统编教科书内容整合的单元主题教学》的专题讲座。周老师从“一体多域三化四通”育人探索、统编教科书内容的整合探索劳动改变世界单元主题教学等角度探索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他从学习原理出发,构建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立足多重学习场域,突出知识结构化、学习任务化、思维外显化,最终达成通观、通识、通用、通感的育人模型。他指出,要把讲好道理作为本质要求,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积极采用小组学习、问题探析、学生讲述等课堂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用讲故事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课堂教学实效,入脑入心。

在统编教科书内容整合方面,他提出以下几点设想:第一,把握单元导语,单元导语概述单元内各课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本单元的目的,学生在学习了单元导语后,可大致掌握本单元基本内容。第二,用好导入图和导入图图解,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三,关注学习聚焦,帮助学生学习本目时把握方向和重点。第四,利用历史纵横、图表、思考点、学思之窗、史料阅读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文的内容,认识学习历史必须学会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他以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为例,展示如何在不使用课外材料的前提下设计一堂好课。

在如何践行单元主题教学方面,周老师强调大单元的单元倾向于学习单位,是一个围绕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的完整学习事件,而非具体知识的内容单位。大单元的,倾向于提高站位和格局,通过宏观的观念、项目、任务、问题整合学习内容,而非局限于某个知识点或某项技能。课标的子目、教材的单元也属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一种内容载体,因为课标、教材中本身就蕴含了一种宏观建构。同时,他以“劳动改变世界”为例进行阐释。

在周老师精彩报告的带动下,现场交流活动氛围热烈,与会教师深受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