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高中核心素养目标衔接策略
––听陈红老师跨学科教学示范课有感
2月23日上午,我在深圳科学高中龙岗分校初中部合班教室聆听了一节由陈红老师执教的旨在探索初高中衔接和学科融合的名师示范课,收获颇大、感触颇深,特撰文分享。
陈老师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例进行了教学。该堂课的优点十分突出,概而言之,包括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讲练结合、学以致用,视频资料丰富、引用恰当,教学环节、衔接过度自然流畅,任务驱动、问题引领,循循善诱、生动活泼。
该堂课的设计亮点频出,例如:1.视频导入起到点题、起兴、凝神的作用,方法指导,让学生带着疑问欣赏视频,客观直接反应70年来GDP的增长,符合此一时期年龄特征。2.“一五”计划的起步通过表格对比,从纵向上看,新中国52年比49年有进步。从纵向上看,中国与美国、英国甚至印度,有差距。通过纵横比较,反应“一五”计划的紧迫性。3.从学生认知角度对工业化、重工业、轻工业等概念,进行解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主题。4.教师提问学生设计要求个别回答,又结合学生集体回答。并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留白”,给学生相互交流、集体回答,留下空间,也更好激发学生的潜智能。5.结合课本地图,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找准方位,进行填空,提高学生的时空观念。6.小组学习,分组讨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出现生生互动、教学相长、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7.长江大桥建设历程及口述史,川藏公路地形图,使学生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8.根据“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的学习,现场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梳理和提炼:一大桥,二铁路,三公路,四工厂。培养了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历史解释能力。9.课堂中两个知识板块的拓展延伸,更好的体现了教的层次和学的水平。凸显了双减背景下,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投入课堂学习。10.紧紧围绕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瞄准新课程改革下的选拔性考试,在提高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练就了应对选拔性考试的基本视角和思维能力。
课后,初中大综合备课组进行了简单地评课。在评价过程中,不仅仅对陈老师的课堂进行了中肯的点评,而且对课堂教学、学生教育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在相互交流中,更多凸显了学科融合、跨学科交融。强调锁定中考目标,扎实基础知识,每位老师都要树立大循环意识。团体作战相互帮衬,才能掷地有声,阔步前行。如果说听课是对基本知识和能力的学习,那么评课则是在碰撞中,对教育教学技能和水平的提升。
通过陈老师呈现一节异彩纷呈的课堂,我就初高中衔接教学,有了一些思考:初高中教学衔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初高中就历史科核心素养要求是一致的,但在学习知识与见识方面、理解广度与深度方面、主体学习与致用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被重新提上教育教学日程,对核心素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纵观课标内容要求的对比分析,对学业评价要求的分析,对教材的对比分析,对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的分析等方面,初高中核心素养目标衔接策略可供借鉴。
(一)“初”“高”互鉴是前提。目前初高中学段割裂、教学分离,完整的中学历史教学教育被人为阻断。就初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学业内容的连续性、教学方法的连贯性、教学行为的层次性是不宜割裂的,初中教师不仅要对初中阶段课标,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内化,还要对高中阶段课标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异同,为今后的初高中衔接教育教学做好铺垫。同样,高中教师也应该要深入研究学习新颁布的初中阶段课程标准,多观摩初中课堂教学,认真了解初中教师的知识讲解,核心素养落实情况,包括初中教师驾驭课堂、活跃气氛的能力与方法。对有条件的完全中学,初高中教师可以自行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可以利用工作室等相关的教育教研平台,开展校际教学观摩活动,深入探讨初高中不同阶段的同课异构、一课同构等。为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衔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知”“见”分层是关键。初高中阶段是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基本相同,但就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思维层次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学生,从知识与见识的角度进行有效区分。初中课程标准在用词上,基本上是“通过了解……知道……”五大核心素养在目标要求方面表达比较简洁: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的。高中课程标准则表述为“通过了解……认识……”由此可知,初中阶段的学习重点,突出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知识性问题,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在此基础上,体现的深层次内涵,深层次内涵需要分析、推理等高阶思维的参与。
(三)“学”“用”利导是抓手。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评价建议,历史课程的评价要以历史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通为依据,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综合发挥评价与考试命题的导向、鉴定、诊断、激励和改进功能,准确判断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度。毋容置疑,在具体实践中,初中阶段的学习终极目标为中考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好与坏评价标准,主要通过中考的数字来体现。中考试题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基本上通过传统的“死记硬背”方法习得。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如果物理方向的学生,在目前学业水平评价体系要求下,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吃老本儿”便可以完成学业任务。对于历史方向的学生,则需要突出初高中衔接的重要性,只有在原先的基础上,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才能真正的做到事半功倍。
初高中衔接教学,教无定法,学无止境。前承初中阶段教材学习,上承单元主题,由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进一步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找到前后内在的联系,认识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及意义,更好的为本课主题、本单元主题、中国现代史主题做出铺陈。从广度、深度和关联度的角度,理解初高中衔接的关系,不失为未来开展教育教学的有益尝试。初高中衔接教学不是一个空泛的话题,而是要落到实处的内涵式策略,可以通过核心素养任务化、教学任务问题化、问题设置情景化等策略,搭建初高中教师理解核心素养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不断实践,建构初高中衔接的有效通道。